男子非法猎捕野鸟:一场关于贪念与荒野的交锋

  秘恋剪影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10-23

在南方的一个偏僻小镇,清晨的雾还没有散,林间传来几声短促的鸟鸣。那是一种灵巧的灰蓝色小鸟,当地人亲切地叫它“山雀”。它轻盈地在枝头跳动,啄着露水中的昆虫,仿佛毫不知晓,一双人类的眼睛正暗暗盯着它——带着精密的钢丝网和诱饵。

男子非法猎捕野鸟:一场关于贪念与荒野的交锋

那名男子叫李高,今年四十出头,木匠手艺不错,但近几年生意越来越难做,收入不稳。他对外总是抱怨:“家里日子紧巴巴,鸟又是天上飞的,抓几只卖掉,不也就补贴一下日常?”

在小镇里,野鸟交易是个隐秘又存在已久的生意链条。有人在山林深处布网,有人专门收购,再运到市区餐馆或者花鸟市场。李高加入这个圈子,是在一次偶然的饭局上听几个老乡谈起的。他们说:“这些小鸟一只几十块,稀罕的能卖上几百,你一天能赚比你做木工一个星期还多。

”诱人的数字像勾子钩住了李高的心。

第一次下手,他带着老旧的摩托车,悄悄进了镇外的防护林。钢丝网挂在低矮的灌木间,诱饵是虫子和少量谷粒。起初鸟儿并不靠近,但时间一久,零星的几只误入陷阱——扑腾、挣扎、啄网,直到力尽眼神呆滞。李高蹲在一旁,手法熟练地收网,把鸟塞进透气的编织袋,那袋子里是一个个急促的心跳。

第二天,他将这些鸟卖给了镇上的一个收购商,换得了几百元现金。那晚,他坐在小院的竹椅上,一边点烟一边想着:这钱来得比木工活轻松多了,何不多干几次?于是,猎捕从偶尔变成了频繁。

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举动,却是在无声中撕裂生态的平衡。那些失去的鸟,不再清晨歌唱,林间的昆虫开始泛滥,小镇的天空渐渐失去了层次丰富的飞影。人们似乎只有在鸟鸣稀少的时候才会意识到,曾经环绕在耳边的声音已悄然消失。

事情的转折出现在夏末的一天。林区巡护员在一次例行检查中,在灌木丛里发现了新鲜布置的网。网的一角有李高的摩托车轮胎印——这是一辆老牌红色摩托,镇上人一眼就认得。通过林区沿途的监控,巡护员锁定了他的行动轨迹,并报送到了相关执法部门。

几天后的清晨,李高正在收捕新猎获的野鸟时,被等候在林外的执法人员逮个正着。透气袋里装着十三只仍在挣扎的野鸟,其中几只已经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李高愣在那里,嘴里喃喃地说:“也就抓点鸟,没想到会这么严重……”

(未完待续)